柳琴戏的丰碑——李兴亚的戏剧人生(二)尚化启 屈绍金有一种戏曲叫拉魂腔,有一位戏曲演出家叫李兴亚。拉魂腔,使淮海地域几代人因之着迷;李兴亚,让家乡人60年为之喝彩。拉魂腔因李兴亚而光揚,而精彩;李兴亚为拉魂腔而痴迷,终生不懈。
《青春赞歌》英烈情李兴亚饰演的王杰剧妆照1965年7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工兵营地爆连5班班长王杰在张楼公社组织民兵实爆训练时,因炸药包引爆装置突发意外,在失控即将爆炸的瞬间,为掩护现场观摩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毅然扑向炸点,献出了年仅23岁的名贵生命。王杰的英雄事迹传遍了神州大地,王杰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获得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向导人的高度赞扬。王杰是继雷锋之后又一个在全国掀起轰轰烈烈学习运动的典型,而最早宣传学习王杰,其后50多年不忘王杰,几代人崇敬王杰精神的当数邳州。
论此,李兴亚老师和邳州文化馆及戏曲界的战友们功不行没。李老师说:“今生对我促动最大的是王杰‘两不怕’的精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演王杰的戏。”那是1965年的秋天,正在乡下为工农群众演出的剧团,突然接到通知紧迫返回县城。文化局的向导向柳琴剧团的同志先容了王杰舍己救人的事迹后郑重宣布:5天以后,济南军区装甲兵队伍的首长、王杰同志家乡山东金乡县的各级向导、王杰同志的怙恃亲和王杰同志的未婚妻以及有关向导未来到邳县,在人民剧场召开追悼会,也是追认王杰同志为革命义士的命名大会。
剧团必须在5天之内赶排挤一个赞美王杰同志的大型现代戏《青春赞歌》。在开完追悼会的当天晚上,为队伍首长和王杰同志的亲属演出。用5天时间排挤一个大型戏,谈何容易?演员在5天之内连台词也背不熟。
平时剧团排一个大戏最快也要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舞台演出是一个综合艺术,不仅演员能演会唱,其它各部门也必须跟上,如:音乐设计、乐队伴奏、服装添置、灯光装置、布景制作、所用道具等等都来不及。
“这是一个既庆幸又困难的政治任务,宣传英雄,义不容辞,再苦再难也要坚决完成,没有盘旋的余地”,这是全团演职员的一致认识和刻意。李老师回忆说:“《青春赞歌》这个戏是由县文化馆的剧作家们创作的,全剧共七场戏,是一个能演两个半小时的大型剧目。王杰这个角色向导决议由我来饰演,由徐安义同志担任导演。其时孔昭勋团长勉励我说:‘兴亚,王杰的戏最重,台词最多,你学词快,演戏有履历,只要你能学会台词,演好这个角色就没有问题。
这个戏成败在你一小我私家身上,要下点苦功。’向导的勉励和信任给了我很大的气力。
我暗下刻意,演英雄、学英雄、做英雄,以王杰同志为模范,学习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来演好这个角色,塑造好王杰同志的辉煌形象。”“我接过剧本后,认真看了两遍,被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用了一夜的时间,背会了王杰的台词,把剧中的唱词设计好柳琴戏的唱腔,找好这个角色在舞台上的行动线,开端设计好身段、演出的种种程式行动和军事行动。我整整一夜未眠,天明用冷水洗洗脸,清醒一下头脑,便立刻投入排演。这是我艺术人生一辈子也忘不了的一件有意义的大事。
”“排演开始,演员一边走场对词,音乐设计孙朴道同志现场设计音乐,编写曲牌。写好一场,乐队立刻练乐,响排一场。布景师凭据场景现场绘图片,制作幻灯景,实景来不及制作,就用旧布景取代,修补刷新。服装道具,现场量演员体型尺寸,设计服装,立刻添置。
道具现场制作,灯光设计现场操作,舞台上需要强光、弱光、彩光或特写灯光就地就定下来,立刻安装调试。军事知识、军事行动由邳县人武部的首长现场解说、现场指导,军用服装和工具,有求必应。
就是这样一场一场的抢时间、挤时间的排演。”其时李老师天天24小时剧本不离手,就连用饭、睡觉、走路都在想着台词,想着行动。有时在用饭时,手里拿着饭都困得打了盹。
天天排演都是累得汗如雨下,尤其练匍匐前进时,膝盖、胳膊肘子都多次磨破出血,用红药水擦擦,仍坚持排演。剧团通过周密细致地摆设,见缝插针,争分夺秒。
整个排演事情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全团演职员都是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经由五天五夜的苦战,《青春赞歌》这台戏按向导要求,准时上演。大幕开启,当舞台上再现王杰同志的辉煌形象时,台上台下发生共识,发作出雷鸣般的掌声。
每场演出幕间也掌声不停,充实表达了观众对王杰同志的敬仰和恋慕之情。演出竣事后,演员一次又一次的谢幕,观众仍不退场。
队伍首长、王杰的亲属及有关向导对这场戏的演出很是满足,并上台接见演员,和演员握手祝贺演出乐成,对演员表现谢谢,局面十分感人。剧团和李兴亚老师也受到县委向导的表彰。紧接着,《青春赞歌》又面向全县人民举行多场公演,每场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接待和赞扬。
自此,邳县大地掀起了学习宣传王杰同志英雄事迹的热潮,各单元纷纷组织宣传队,在宽大城乡宣传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县剧团在演大戏的同时,还编演了许多赞美王杰同志的小节目,演出唱、三句半、快板、柳琴戏唱段等,除了在剧场演出前后加唱,还深入田间、场边以种种形式为群众演唱。
其间,李兴亚老师亲自编写宣传质料,白昼黑夜忙个不停,到场演唱。1965年底,剧团准备排演《王杰来到地雷班》一剧到场徐州地域会演。该剧由国家作协会员、著名作家周唯一先生编写。
剧目全面而详细反映了王杰同志指导张楼地雷班学习训练的先进事迹,更高度地展现了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辉煌形象。剧中的两个重要角色是王杰和地雷班长,划分由朱化皊和李兴亚老师两个“王牌”演员担任。经由两个多月的排演,该剧在徐州彭城剧场到场会演中反映强烈,在全专区10多个剧团中被评为第一名,受到专署向导、专家学者和同行们的好评。
徐州的电台、报纸等新闻媒体都做了专题报道,高度赞扬这个戏。大家一致推选这台戏代表徐州专区8县到南京到场1966年江苏省革命现代戏调演。这是邳县柳琴剧团继1964年《志群接鞭》之后又一次获此殊荣,再一次为邳县人民增光。
惋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省调演告吹,效果可想而知。遗憾中没有遗憾。李兴亚老师说:“通过学习、演出王杰同志的英雄事迹,使我深受教育。王杰同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融入到我的生活学习中,无时无刻都在激励我前进,是我一生中克服难题,战胜难题的无形动力。
”正因为王杰精神对他的影响,使他在60年文艺生涯中,养成了“练功不怕苦,学戏不怕难,演戏不怕累”的三不怕精神。字斟句酌攀岑岭李兴亚剧照戏曲界有句名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又曰“学无止境”。
李兴亚老师从艺60年,也是不停学习、潜心研修、渴求精进的60年。练基础一日不懈。李老师说:“戏曲艺术博大精湛,先辈们留下了一套完整的艺术演出体系和演出的程式行动,即‘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四功五法’。
只有熟练掌握‘四功五法’,才气以精湛的演出,把剧本中深刻的文学形象化作生动的血肉之躯,塑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去激励作用一代戏曲观众。”为此,他恒久自觉地坚持苦练基本功。春夏秋冬,不管酷暑严寒,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为了练好唱念,他顶风雪冒酷暑喊嗓吊嗓;为了练好台步,圆场,他腿上绑上沙袋,高底靴一天到晚不离脚,脚底下一次次打起血泡,结上厚厚的老茧。冬天手脚冻肿,夏天汗如雨下。
阳光下,月光下,路灯下,一招一式,练好身段,摆好造型。为了练好面部心情,对着镜子喜、怒、哀、乐,十遍,二十遍百练不厌,直到自己满足为止。数十年来,天天早上别人未起床,他先练一遍功,别人起床后他和大家又练一遍。
晚上演出竣事,别人进入梦乡,他仍苦练在练功场上。下乡演出,土壤地里,打麦场上,草垛旁边,稻草堆里,都是他练翻、打、跌、扑的好地方。他的看法是:天天饭可以晚吃,觉可以少睡,苦练基本功一天也不能丢。李兴亚剧照李兴亚视艺术为第二生命,学戏到达如痴如狂的水平,他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见好工具就学,直到学会为止。
走到那里学到那里,演到那里练到那里,不懂就虚心学,不会就向别人请教;在本单元受苦地学,走出去虚心地学,以戏练功,以功学戏,不耻下问,永当小学生。向生活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行学习,随处拜师探友,博览众长,富厚自己,提高武艺。
三人行必有吾师,博学才气多才。为了学好艺术,走出去向全国各地老年老剧团,兄弟剧团的名家学习。他先后多次赴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市看戏学戏。京、昆、豫、越、评、川、扬、锡、吕、黄(梅)等各大院团都留下了他学艺的足迹。
艺海无涯苦作舟,技不超群誓不休。在演戏上,他要求自己一学,二会,三通,四精,五化,重点在会、通、精、化上狠下功夫。
在单元里,不管向导摆设他什么角色他从不计算,不管分给他A角B角,主角配角,文戏武戏他都认真看待。他说:“接受每一个角色,首先要处置惩罚好十大关系,即角色与剧本、台词、性格、主旨、戏、目的、行动、情境、情感、节奏的关系。
”他要求自己对全剧要有一个全面深刻的相识,掌握剧中人的时代、配景、情况、年事、性格、特点、人物间的关系及贯串的情节和矛盾的起伏转化。吃透剧本的精髓,真正做到一晓其人,二晓其事,三明其理,四通其情。
他演戏肯动头脑,认真悟戏,重复琢磨,重复推敲,坚持磨炼,重复实践,合理运用“四功五法”的程式行动,合理运用传统中各门户的演出技巧,合理运用虚实联合、真假联合、把情与景融为一体的写意手法,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去完成角色的二度缔造。李兴亚剧照戏曲艺术是泛美化的艺术,“四功五法”无一不是美学艺术。
为了使自己的艺术水平不停地提高升华,为了使自己更好地塑造角色,李老师首先注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重点在声、色、艺三个方面狠下功夫。每塑造一个角色他都力图到达唱念美、形象美、演出艺术美和内在美的和谐与统一。
唱念美。他虚心继续柳琴戏传统唱腔、吐字、拉腔、运气等一套完整的审美要求和基本方法、演唱技巧的同时,他特别要求自己演唱要字正腔圆、字正句明、发音准确、吐字清楚、以字拖腔、音调宛转、优美动听,展现出柳琴戏的声乐美。同时要求自己要唱出传情感人、轻重缓急、崎岖起伏、喜怒哀乐、神情传神、感人肺腑的柳琴戏所独到的韵味、气势派头和特色。更注意掌握好偷气、运气、换气、吞板、闪板、掉板的种种技巧。
力图自己到达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让观众百听不厌的最佳效果。念白:他要求自己凭据人物差别的身份,差别的性格,差别的情况,念出抑扬顿挫、崎岖起伏、轻重缓急,念出人物的情感,吐字要清晰。韵白讲求气口、喷口,吐字归韵,念要到达像唱一样的艺术效果。方言白:要求念得生动生动,自然流通,生活气息浓重,表达出人物性格和情感。
李兴亚剧照形象美。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形象美至关重要,在扮戏上他要求自己要扮龙像龙,扮虎像虎。化妆、造型、服装、道具都要从审美的要求,从美学的角度去处置惩罚。
多年来,他扮戏总是坚持严格尺度:切合人物,洁净利索。化妆化得手、耳、脖。服装宁穿破,不穿错,水领水袖,靴底保持三白。
自己在舞台上要色泽照人,要凭据人物树立形象,把观众引入到特定的情况中去,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出艺术美。
他力图自己每演一个角色要演人物,要有精气神,演出上力图不温不火,恰如其分,完全切合在特定情况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合理运用四功五法技巧,一举手,一抬足,一招一式,一个心情,一个行动,就要像一张美的照片。经由千锤百炼,力图在舞台上到达演出艺术美。
内在美。演戏先学做人,演英雄学英雄,他要求一切艺术手段必须从人物的自我出发,深入到人物的心田世界,内外合一,到达内在气质与外部神韵的和谐统一,进而到达从形似到神似,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塑造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展现在观众眼前。李兴亚剧照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富厚自己的知识面,他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理论知识,大量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学习古典诗词,学习历史史实和文化文籍。在演出上努力学习中外艺术大师的名著和各门户的艺术演出体系,学习列位艺术家著作的戏曲理论知识。
他多年来一连订阅北京、上海、江苏多种戏剧报,戏剧通讯每期必读,从中学习同行们在艺术生涯上与描画人物上的心得体会,从中吸取舞台演出的新履历、新手法、新技巧,从而不停充实和完善自己。柳琴戏在苏、鲁、豫、皖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剧种。
它的音乐形式是自由说唱体,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一个很是有生长潜力和前景的地方剧种。为了更好地富厚它的唱腔和板式,为角色服务,李老师在演出中注重借鉴姊妹艺术之长,生长创新。如:吸收民间号子和柳琴戏洋腔联合,用在《志群接鞭》一剧中;吸收京剧倒板、垛板、回龙、拖腔,用在《孟姜女与万喜良》、《唱徐州》、《小陈庄》等剧目中;吸收梆子戏的吞板,用在《艳阳天》、《王天保》、《断双钉》等剧目中;吸收扬剧四字垛板,用在《小陈庄》剧目中;吸收越剧的清板,用在《梁祝》、《小姑贤》、《李娃传》、《马前泼水》等等剧目中。
仅倒板,他创作了多种唱法,为柳琴戏的生长缔造了新的板式。同时他借鉴京剧、美声的发声法,在数十个戏中作了斗胆的实验。他认真学习借鉴各大剧种的演出程式行动、演出技巧和演出气势派头。
如京、昆雅致的艺术气势派头,越剧细腻的演出手法,川剧高明的舞台技巧,豫剧激昂的演出气氛,他兼吸并蓄,消化运用于自己的舞台实践,形成了自己奇特的演出气势派头和演唱气势派头,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自从事文艺事情以来,他先后在200多个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男一军号色。
从文戏到武戏,从小生到老生,他都精彩地完成演出任务,受到观众的接待和洽评。他不仅是一个演戏最多的演员,而且也是一个演进场次最多的演员,在1981年一年他就为观众演出达596场戏。
从上世纪60年月起,他共19次到场省、地市调演或汇演,多次被评为优秀演员。获得了“省级优秀演员奖”、“市级最佳演员奖”、“艺术家结果奖”及“优秀配角奖”、“演出奖”等等奖项。他主演的《志群接鞭》、《红桃图》、《步步高》、《孟姜女与万喜良》等剧目,被编入《江苏戏剧志》,他演唱的唱腔被收录在《江苏音乐集成》中。
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山东、河南、安徽等省人民广播电台,徐州、枣庄及各市县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的剧目有100多个。江苏省电台、徐州、邳州等广播电台对他专题采访、报道达10多次,并多次现场教唱,宣传弘扬柳琴戏。早在上世纪80年月,他主演的《红桃图》、《灵堂花烛》、《解忧公主》先后被江苏省电视台拍成戏曲电视剧向全国播放。
他主演的《天若无情》由南京影戏制片厂和徐州电视台合拍成电视剧,被中央电视台八频道播放。另另有他主演的《梅雨情》、《天之骄女》等剧目先后被徐州电视台、枣庄电视台拍成电视剧播放。李兴亚获得的部门奖励证书他演唱的柳琴戏,先后被中国唱片社、北京唱片社、中华唱片厂、齐鲁音像出书社制作13张唱片,公然刊行;被中央民族音像出书社、中央广播电视出书社、上海声像出书社、上海音像出书社及江苏、山东、黑龙江、福建等省音像出书社先后制作磁带36盒、光盘50碟,向全国刊行。
据此,他是出书刊行唱片、磁带、光盘最多的演员。同时,他还是集编、导、演、唱于一身的全能演员。好比由他编剧或改编并主演的剧目《孟姜女和万喜良》、《千里寻儿》、《闹店房》、《抢婆婆》、《祝英台要妆奁》等,在社会与网上都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在百度、土豆等多家网站上,只要点击搜索,李老师神采飞扬的舞台形象立刻泛起。
本文来源:米乐M6-www.pme-expo.com